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 王维这句穿越千年的绝唱,将阳关的离别苍凉刻进了每个国人的文化基因。当我真正踏足这片隶属于敦煌、矗立于甘肃酒泉戈壁边缘的古老边关时,那份被诗词浸润的想象,瞬间被眼前炽热的阳光与铺天盖地的荒芜击穿、重塑。
车行戈壁,通往阳关的路,是视野不断被拉伸的旅程。如果运气够好,空气澄澈通透,便能望见天地尽头那一抹令人心颤的亮白——那是阿尔金山千年不化的雪顶。在七月灼人的烈日下赶路,身体承受着阳光的炙烤,那远方的雪峰便成了意识里最有效的安慰剂,望着那份高远的寒意,似乎心头的燥热也能平息半分。这冰与火的并存,恰是阳关给予初访者最强烈的感官冲击。
踏入阳关遗址,最引人遐思的,莫过于那条向戈壁深处静静延伸的木栈道。脚踏其上,木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,仿佛是丝路古道的低语。
它孤零零地伸向远方,直至融入天地的交界线。那一刻的视觉感受无比震撼:栈道仿佛不仅仅通往戈壁的深处,更像是伸向了时间的尽头,宇宙的永恒。行走其上,风掠过耳畔,你不由得去想,当年多少商贾驼队、戍边将士,也曾循着相似的痕迹,怀着或壮烈或悲凉的心情,一步步走向不可知的异域?脚下即将解体的沙石,偶遇的倔强风滚草,是这片孤寂疆域最忠诚的陪伴者。
然而,历史的辉煌终究抵不过大漠风沙的侵蚀。残存的阳关烽燧孤独的矗立在旷野中,诉说着沧海桑田。烈日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,将四周的空气烤得滚烫,连目光都似乎变得沉重。
我们刚在烈日下站定,试图感受那份“遗世独立”的苍茫,裹挟着黄沙的狂风便毫无征兆地大作起来。一时间,天地变色,沙砾打在脸上生疼,睁不开眼。这狂野的风沙,或许正是阳关千年未变的脾气,粗暴地提醒你:这里不是温室的怀古场所,而是曾经真实的、严酷的边关前线。
当风魔终于消停,阳光复又狠厉地炙烤着大地,身体的不适瞬间点燃了某种难以名状的情绪。王维那句诗,像一声古老的哀叹,在干热的空气中陡然变得无比鲜活。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——古人在此告别亲友故土,前途未卜;而今人立于这方土墩之下,面对同样的烈日与风沙,所感到的,除了对历史巨变的唏嘘,或许还有一种穿越时空的、对人类亘古乡愁与离别情感的共情。这块土地上,早已为离愁别恨赋上了最浓墨重彩的音符,沉重得让后来者轻易就被感染。
幸好,阳关并非只有孤寂。木质结构的仿古瞭望塔巍然屹立,红色的旗帜在蓝天下飞扬,为亘古不变的黄沙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与人文气息。这些建筑,以及散落的古老木车,如同一座座无言的历史路标,努力勾勒着曾经的轮廓。更令人动容的,是遇见一队骆驼在领驼人的带领下,缓缓行走在沙丘之间。驼铃声叮当,虽不似古代庞大商队,却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驼铃悠悠、丝路繁盛的时代,在孤绝的底色上涂抹了一层流动的生命与传奇。
旅行提示:
最佳时节: 春秋两季(4-5月,9-10月),气候相对温和。夏季(6-8月)烈日酷暑,务必做好超强防晒(帽子、墨镜、防晒霜、防晒衣),防风沙装备(围巾/面巾)同样必要,并携带充足饮水。
特色体验:参观博物馆、办理通关文牒、骑骆驼感受丝路遗韵、行走阳关大道、阳关遗址怀古、校场射箭、钻木取火、拓片制作等。
感受: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洗礼与自然风光的震撼体验,强烈的情感冲击(苍凉、孤寂、壮阔)是其主要基调,适合喜欢历史、诗词、大漠风光的旅行者。
来源 | 图片来源小红书@九尾狐胡文静|青丘小栈
责任编辑 | 吴丰萍
编辑 | 年超君 张奕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