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阳关玉门关旅游区│迢迢歌不尽,只为叠叠离别情

2025-07-31
图片

1996年的一次西域之旅,我来到著名的阳关。王维一首缠绵淡雅的《渭城曲》,那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的对友人的淳厚之情,早已使阳关那坡峰上荒落的土墩,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圣地。今天我万里迢迢,穿过无边的戈壁荒漠到这里来,可以说完全是受了王维《渭城曲》的诱惑,是王维让阳关成了镌刻山河、雕镂人心的名胜古迹,阳关的魅力,来自于诗的魔力、文人的魔力。

阳关是汉武帝开河西四郡时建立的两座关口之一,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,是交通枢纽,更是军事要塞。但现在的所谓“阳关”,只有无边的黄沙、苍茫的大漠。历史,早已被千年的岁月掩盖;繁华,也已被无边的黄沙掩埋。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,只有一座尚未完全坍塌的土墩。

这座土墩,当然不能代表“阳关”的全部,它可能只是当年的一个烽火台,一个瞭望哨,但它确实可以给我们一种悠久的怀古的感觉。更确切地说,如今到阳关来,更多的是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,让我们怀想那曾经的岁月和繁华。

图片

阳关之内,尚为故土;阳关之外,便是异域。灞桥是进出长安的东大门,折柳寄寓离情别意在唐朝蔚然成风,成为临行前的一种仪式。

遥想当年,大约是唐天宝四年春,长安城郊,渭水桥头,客舍酒肆,轻柳新雨。王维伴着友人元二,吟唱着“渔舟逐水过江村,两岸垂柳绕古城。行看绿树不知远,薰风吹送别故人”的诗句,伤感地来到这人人皆知的伤心离别的地方……

二人步入酒肆,歌伎翩翩起舞。王维听着俗不可耐的送酒歌,禁不住即席赋诗,徐徐吟诵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并说道:诗题就是——“送元二使安西”!

元二赞叹不已:“真是好诗、好诗啊,此诗一出,余诗尽废!最妙在‘西出阳关无故人’,真是阳关迢迢歌不尽,只为叠叠离别情啊!”

片刻,送酒歌重新响起———

渭城朝雨浥轻尘,

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
劝君更进一杯酒,

西出阳关无故人!

王维、元二伴歌轻舞,歌舞三叠,意浓情酣……

图片

王维的这首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自盛唐入乐歌唱,至中晚唐成为流行歌曲。宋代《阳关曲》更加盛行,成为离筵的经典骊歌、文人的集体记忆、离别诗词中的常用意象。金元时期,流行的程度虽不及两宋,但依然有人传唱。明清两代,《阳关三叠》衍变为器乐曲,《阳关》歌曲虽偶有人唱,但其风头已让位于《阳关三叠》乐曲,《阳关三叠》琴曲更是常被演奏的经典曲目。

一首无意中写下的送别诗,就这样流传千古,也使阳关自此拥有了永久的魅力。

这样的创作,看似寻常轻易,其实是诗人高洁精神和灵魂的自然流露。而我们读一首好诗,或欣赏一台好戏,重要的便是寻找、关注诗人、剧作家的精神和灵魂。

图片

王维的一生多灾多难,王维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。但王维终归是大诗人的王维,他始终坦诚、执着、自识,远离了贪婪、附庸、嫉妒种种人类恶习,永葆着自身人品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,并非世俗所谓的“百年诗酒风流客,一个乾坤浪荡人”。他自我解脱,不变心性,不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,不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,所以他的诗才有了千年的阅历,万年的长久,他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。王维正是有了果敢的放弃,才有了他“息阴无恶木,饮水必清源”的高洁情怀,也才有了他金石般的千古名篇。“明月松间照”,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他无所栖息的灵魂;“清泉石上流”,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他劳累庸碌的身躯。王维拥有精神上的明月清泉和不朽而独特的灵魂。

图片

从王维的这首诗,不只可以读懂他的精神和灵魂,还可以悟出艺术创造的某些规律和启迪——

艺术的过去,只可依稀推测,无法精确感知;艺术创造是人类精神劳动中随意性和自由度最大的一种劳动。诗家写出这一句,剧作家写出那一台戏,都没有什么必然性。只有在写出来、演出来之后,才成为事实。在整个艺术领域里,哪个艺术家与哪种题材、哪种方法产生了偶然的冲撞,既不可预知,也无法追索。哪个艺术家什么时候产生了什么灵感,更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千古秘事。

艺术的道路只有出现在艺术走过之后,所以,走别人铺设的轨道的艺术家,不是真正的艺术家。

甲辰·中秋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作者陈韩星,国家一级编剧,原汕头市艺术研究室主任。

图片
END

来源 | 一壁残阳

责任编辑 | 吴丰萍

编辑 | 年超君   张奕瑗

校对 | 吴雪芹   张 玲


阅读1
分享